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
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
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
母爱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
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
道理,只是
培养了我
读书的
爱好,从书里学
知识、学道理。我从小学认字
开始到高中
毕业那段
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
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因为读了
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
销售的图书,
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懂得如何判断
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
清楚什么书
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
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
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
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
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
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
周末时在
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
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可是实体书店并不
赚钱。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
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
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这
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
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施超讲述自己的“生财之道”
后来,
感觉到自己忙不过来的施超找来10个自己的中学同学,将图书销售业务扩展到了上
海、江西、湖北等地方。业务渐渐扩展后,他又筹建了自己的
文化公司——江苏超然文化
发展有限公司,24岁的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元。
现在,施超的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
创业者联盟,
帮助有
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每年学校的同学们去支教时,他也会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2、武汉科技大学镇小龙创业两年,从零到千万
开着奔驰车,走到哪儿都有助理相随,武汉科技大学的在读学生镇小龙颇有
老板范儿。
资产从零到千万元,购置两辆过百万元豪车,自有30多家实体店,吸引200名大学生追随……
实现这一切,镇小龙只用了两年时间。
镇小龙从大三开始自己创业,从最
简单的棉被、蚊帐等
生活用品的批发开始做起,将用户锁定在大学新生。
凭借他和小伙伴的一股子拼劲儿,他们在新生开学的15天内做出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净赚16万元。
他的创业
行动让不少同学受到
激励,
主动要求他牵头,带领大家创业。就这样,一个200多人的创业
团队成立了。
之后,他做过电子产品销售、服装贸易、
教育、人力
资源、
旅游、租车、“大学盟”
微信公众账号、
校园周边卡等一系列项目,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体店30家,参股驾校、台球馆、宾馆等商业实体上百家。
3、重庆大学禹化普卖手抓饼,年收入250万
上面两个例子看完,有没有一种创业的项目都非常高大上,一般人干不了的感觉呢?
其实创业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很多大学生就靠在学校周边做小
生意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里就有一个重庆大学生靠卖手抓饼,自己做老板年入250万的
真实例子!
重庆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开始租门面卖手抓饼,在
经历了
短暂的生意惨淡的
日子后,他
学习成都小吃店“慢工出细活”的做法,要求师傅一次只做1-2个饼,
保持饼的最佳口感。这样一来排队的客人变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两年的时间里,他的手抓饼有4家直营店、1个
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